刘志峰:中国城镇化面临四大挑战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7日
  • 浏览次数:4830

      “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过度征用土地甚至耕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造成土地浪费严重。”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1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刘志峰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还明显滞后。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城镇管理,一些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人口环境资源矛盾加剧,一些城镇脱离实际追求奢华和高标准,资源浪费突出。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刘志峰说,一是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特别是在城镇开发和“拆旧造新”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钢材、水泥、玻璃、化学材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牵制了建筑节能减排工作。
  二是城镇公共事业面临更大挑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挤压下,中国655个城市中,近400个城市缺水,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约有三分之一城市联结城镇的交通,在进出城时出现高峰时段的拥堵。特别是随着城镇用水用电消耗的增加,不得不让国家通过大规模的资源转移、长距离的油气调运,来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和能源依赖。
  三是城镇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情况严重。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过度征用土地甚至耕地,一些城镇在推行“拆农居,建社区”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配套政策不到位,让住上楼房后的农民失去了社会保障;一些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后,由于无法得到住房保障,成为了边缘化的“二等市民”。
四是城镇开发建设手段十分落后。在城镇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住宅建造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住宅比例较低,质量通病较为严重。城镇商品住房的“毛坯房”比例高,装修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十分普遍,住宅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的情况,在城镇建设中尤为突出。
  刘志峰提出,不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和开发模式,不解决城镇与农村争夺土地、争夺环境资源的矛盾,不走节约紧凑型、集约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国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更加脆弱。
  刘志峰说,今后五年,中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每年将有上千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只是工作地点、交通手段、居住方式的转变,也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镇化遵循重规划、省资源,宜居住、便出行,以人为本、实现城镇有序发展等发展新理念。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