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城市群 提速区域经济发展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1月26日
  • 浏览次数:585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由此带来了城市群规模的迅速扩大。记者注意到,“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地区经济崛起的规划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大力建设城市群。
  城市群正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撑点。如何将城市群打造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呢?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顺江。

  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
  黄顺江告诉记者,“城市群”一词是近20年才出现的新词。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凭借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据悉,我国现有城市群接近30个。“‘十一五’期间,除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迅速壮大外,一大批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也已初具规模,完全具备了城市群的基本形态。”黄顺江表示。在他看来,一些城市群的发展势头惊人,如以沈阳为中心城市、大连为副中心城市的辽中南城市群,共包含有12个城市,其规模和影响力直追上述3大城市群。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黄顺江表示,“从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的15个城市群的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4.2%,却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其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城市群城市产业同构率不可居高不下
  城市群不是按照地缘关系对城市进行的简单划分,每个城市都应该扮演自己的角色。黄顺江认为现在我国的城市群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市群产业同构导致城市分工关系不明确,二是城市规划特别是中心城市、大城市的规划不完善。
  黄顺江告诉记者,结构不合理、分工不清晰的弱点必须受到关注。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产业同构率在65%以上,而在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等方面,产业同构率更是高得惊人。
  黄顺江表示,分工不清晰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会引发不良竞争。此外,城市过度膨胀让老百姓觉得不舒服。“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与城市群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单体规模过大有关,是城市群吸引来的人口、资源产生的副作用。若不妥善医治‘膨胀病’,居民的生活质量将难以提高。”黄顺江说。

  城市群建设应注重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
  黄顺江在强调整体性原则时表示:“要改变城市群内的城市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中心城市是领头雁,对城市群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心城市不但是行政功能上的中心,而且在经济功能上居城市群之首。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给其他城市的发展制造机会。
  黄顺江说:“在明确中心城市的定位后,要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优势、劣势逐一分析,立足城市群整体,明确各个城市的发展方向,确保城市群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城市群建设应摈弃“四合院模式”
  黄顺江指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应特别避免“四合院模式”。
  所谓四合院的思维模式,就是以老北京封闭的四合院的建造理念打造城市群。黄顺江解释说,如果把这种思维模式强加于单个城市建设,摊大饼式发展就难以避免;如果把这种思维模式强加于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各个城市在格局上的冲突就难以避免。他指出,由于很多城市都在推动郊区化建设,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开始在城市群之间传播。
  “其实,只要彻底摈弃这种思维模式,打破藩篱,清除壁垒,引入开放、合作的规划观念,就能把单个城市与城市群的关系协调好。”黄顺江表示。他建议大力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和通信服务网络,“城市间高速公路网、快速轨道网、信息共享网的建设会推动行政、商务、交通、文教等一系列重要城市功能的完善”。(赵申)
 

来源:中华建筑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