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8月30日
  • 浏览次数:5613

  □实习记者 苏艳蕾

  自去年2月,被确定为全国首个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开始,浙江象山大目湾低碳生态城从产业、建筑、交通、旅游、环境、生活和社区等7个方面悉心规划,拉开了建设综合型低碳生态小城镇的十年规划,一座零碳小镇正在一步步崛起。
  现如今,走进大目湾新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进展的如火如荼。海洋产业及旅游产业主导着其经济效益,更带来了丰厚的低碳效益。到了晚上,滨海大道上的新型风光互补节能路灯就是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依山靠海,绿色掩映,占新城总面积1/3的绿地规划面积,已然使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4700个,堪称天然氧吧……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处处低碳,和谐自然。
  不仅是这个小镇,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一百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要,诸多城市也走出了一条条探索的道路。
  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展开。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心。
  从象山、天津、深圳等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建筑发展方面,可以看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积极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走俏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除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化工业外,鼓励科技创新,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备受推崇。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显得尤为紧俏。
  象山大目湾生态城,从规划开始就把现代性和生态性放在首位,积极进行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并拟采用综合管线、直饮水系统、地下空间利用等城市建设新技术。
  滨海大道风光互补节能路灯采用自主研发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和智能控制器,与大功率LED绿色照明相结合,通过路灯杆上的风扇收集风能,太阳能面板收集太阳能,然后将其转化为电能并存储在路灯杆下的电池中。当系统中的光学元件感受到天色转暗后,智能控制器就自动开启释放储存的电能,实现照明,既节能又环保。据了解,风光互补路灯日均发电量约1878千瓦,相当于节约煤炭0.56吨/天。它的安装将新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完美结合,弥补了风电和光电独立应用时的不足。
  蓝色“内湾”工程是大目湾生态城新开工的一项利用生物质能技术,将泛黄的海水经过生物处理达到澄清的新工程。工程完成后,把处理后的海水引入内湾,可保证内湾区的海水,一年365天都是蓝色……

  低碳生态建筑成大势所趋
  有关资料显示,建筑、工业和交通是我国碳排放的三个主要来源,每年直接来自建筑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与建筑相关的碳排放量几乎占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高出2倍以上。
  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因此,绿色低碳是未来建筑业的主旋律。在迄今为止的一年多时间里,众多国内房地产大鳄展开了一场“低碳生态建筑”的角逐和较量。
  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作为天津中新生态城绿色住宅的代表作品,建筑内外饰面均采用环保建材,室内精装全程绿色无污染,收房即住,杜绝了以前装修后需要放置,挥发异味、有毒气体的现象。同时,采用的“健康新风系统”、“楼层隔音系统”、“声环境优化”、“风环境优化”等前沿绿色科技,均为区域内所独有。通过整合应用22项绿色建筑技术,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实现了住宅建筑节能75%。此外,中新生态城泰达悦海酒店项目将建筑节能与低碳环保理念注入规划设计中,采用加拿大新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计划建筑木屋面积将到达6000平方米,是北塘经济区向全国推广的首个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应用于中国建筑节能与低碳领域的示范基地。
  深圳市红树湾住宅项目设计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气力垃圾回收系统、新型保温材料等先进的生态系统及技术,可以实现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垃圾无臭无味无污染的系统收集及建筑节能超过70%以上等绿色生态要求。南山中心区绿色建筑的绿化改造设计采用多元化立体“挂绿”的方式,在可行的建筑上采用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来减少建筑自身和阳光直射带来的热辐射,路面多栽灌木,减少地表辐射。
  作为未来居住潮流的必然选择,绿色住宅更注重人的舒适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受到人们的强烈认同与追捧。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打持久战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在我国可谓是方兴未艾,部分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盲目模仿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相关专家指出,结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目前发展低碳城市的目的不是建设绝对的低碳城市,而是在保持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相对性地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城镇的碳排放逐渐从上升到持平,再开始下降,通过这个过程逐步提升我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使经济社会发展能较大程度地脱离化石能源依赖。
  业内人士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建设低碳城市,各地应充分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低碳生态建筑外,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还应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上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农业、农村发展方面要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要致力于制度创新,从政策引导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
  前不久,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低碳城市工作组成立。据了解,该工作组将致力于研究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项目管理咨询、融资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可有效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实践研究。
  目前,工作组正筹划编制《低碳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其中将汇集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工作组还将编订《低碳城市建设推荐技术目录》,其中会搜集城市低碳应用中的各种技术。此外,工作组将通过研究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模式、规划和发展路径,积极推动先进低碳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各领域的深入应用,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案。
 

来源:中华建筑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