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化:和谐共进的抉择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29日
  • 浏览次数:3925

  □记者 王虹航

  当前,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应重视研究城市化体系建设,解决推进绿色城市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在近日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中国城市化史馆举行的城市化专题论坛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提高中国城市化的质量,选择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他们从诸多角度诠释了绿色城市化这样一个和谐共进的主题。

  绿色城市化的理念要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毛如柏指出,贯彻绿色城市化的初衷是必须下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城市化体系,将绿色城市化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他认为,城市化是指城市今后的发展应该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体系,这应该首先研究清楚。同时,推进绿色城市化一定要从区域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单纯从一个城市的角度出发,会带来很多弊端,带来重复建设的问题,所以应该从更高、更大的层面去思考绿色城市化进程。具体到城市建设来讲,一定牢牢把握住绿色、节约、低碳,并且贯穿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城市建设者在建设城市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把很多问题想明白,这样才能在规划、实际工作和后续管理中把这些理念充分体现出来。现在讲低碳,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设领域,还有就是我们自身的生存。低碳首先是人员消耗的节约,这是低碳中最重要的一条,如果这个解决了,低碳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同时,要更新理念,推进低能耗建筑。
  毛如柏说,绿色城市化还应包括城市内涵的发展和城市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重视城市的历史和人文脉络。比如,我们不能再将转移到城市中的产业工人叫做农民工了,要思考如何让他们与所处的城市融为一体、资源共享。另外,老龄化问题怎样面对,城市能为老人做什么等等,这些都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加以考虑。

  建设生态城市是绿色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强调要用系统工程的观点践行绿色城市化。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就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使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这使得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毫无疑问,转型的方向就是发展生态城市。中国的城市规划者近20年来一直在研究更加环保的城市发展战略,目前中国至少有100座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行动。
  建设生态城市,要从规划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应是充分分析环境和资源等各种条件因素,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创建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而为了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等。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还联合推行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项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乡统筹是绿色城市化的应有之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兵第呼吁,社会应更多地关注以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为此,李兵弟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绿色城镇化的概念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新型的城乡空间形态。
  二、绿色城镇化必须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保障、研究农村的基本民生问题。
  三、绿色城镇化必须关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四、推进绿色城镇化应从规范农村居民点调整做起,加强政府善治和农村自治。

  城市化要把水生态作为重点
  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王秉忱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生态建设特别是水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王秉忱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说明了我国水生态形势的严峻性,对此,他提出如下几条对策:
  要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
  要保持水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污水的排放与水污染治理间的平衡;
  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系统的保护,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
  必须加强对河流的保护,还应倡导“亲近自然河流”,实行“自然型护岸”技术;
  要创新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作为带有公益性质的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利融资要实现多元化。可以通过投融资机制改革和水价改革,为城市水利建设融资。

  秉持“城为人建”理念,践行绿色发展
  中共淮安清河区委书记王海平指出,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秉持“城为人建”理念,践行绿色发展之路是清河区委区政府建设管理城市的根本方针。他们进而将这一思路体现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和城市产业布局以及城市人居等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大力实施绿色战略。他们将新城1/3的土地用于建设生态、1/3的土地用于发展产业、1/3的土地用于提供居住和公共服务,保证新城功能布局和发展效果最优化,从而令发展布局更加合理。
  二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环境上。他们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打造生态优良、绿量充足、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生态型园林城区。新城巨大的“生态绿肺”——占地5000亩的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就是依托古淮河35公里原生态岸线,对原有沟、塘、坑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再造而形成的。
  三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产业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他们突出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着力引进和发展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优的绿色项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强劲的产业支撑。同时,引进了旺旺食品工业园、LED光电产业园等项目,促进都市型工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
  四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人居上。他们合理布局,形成了“十五分钟步行生活圈”,让人们生活得更低碳。
  王海平深有感触地说,5年多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把环保优先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前提,严把项目引进关,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